棗縮果病高效殺菌劑篩選研究
(轉載《懷春計科研成果》第一卷第85頁)
侯曉杰1,張海章2,李茂松2,周文杰1
(1 衡水學院生命科學系 053000;2 衡水林業技術推廣站)
摘 要:為有效控制棗縮果病的危害和發展,選用藥劑新高脂膜、50%多菌靈 S-WP、80%大生 M-45 代森錳鋅 S-WP、特譜唑 12.5%可濕性粉劑、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氧化樂果乳油、高效氯氰菊酯,組合成 6 種藥劑配方進行了田間藥劑試驗。結果表明:在衡水市不同的棗園單獨施用新高脂膜、50%多菌靈 S-WP 和 80%大生M-45 代森錳鋅 S-WP 中的一種藥劑或者綜合施用3種藥劑,平均每年的病果率可降低 20%左右,防效在 33%以上。
關鍵詞:棗縮果病;化學防治;病果率;
防效中圖分類號:S436.65S4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402 (2014) 03-0007-02
棗樹原產我國,是我國最具特色和優勢的果樹之一。河北省是紅棗最佳適生區,栽培面積 25 萬 hm2,居全國第 1 位。其中,衡水市栽培面積 9 220 hm2。隨著我市紅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紅棗已成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但是,近年來縮果病及其引起的棗果漿爛造成的危害愈來愈大,已經給河北省乃至我國的棗樹生產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著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棗縮果病又名棗鐵皮病、棗干腰縮果病,俗稱霧抄、霧落頭、霧焯、霧焯頭等。上世紀 80 年代,科學工作者拉開了此病害研究的序幕,圍繞棗縮果病的病原,如初侵染來源[1]、病原子實體的誘導和鑒定[2]、主要病原菌的生物學特性[3]等,發病過程和流行規律[4],癥狀類型[5],影響發病因素[6]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防治技術方面也有了初步的探索[7~10]。我國有關棗縮果病的正式報道始見于 20 世紀 70 年代后期。時至今日,棗縮果病的生理指標的變化[9]、病原[8]和防治方法[10]等仍在不斷研究中。由于所報道的病原種類多,生產上難以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棗農為了控制病害的流行,在棗果生長期多次施用化學農藥,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從目前藥物防治效果來看,還沒有實用、高效的棗縮果病防治藥物。鑒于此,加緊篩選實用、高效、無公害防治藥劑,最大限度地減少紅棗損失成為當務之急。這對于棗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藥劑
新高脂膜(陜西省渭南高新區促花王科技有限公司生產),50%多菌靈S-WP(上海升聯化工有限公司生產),80%大生 M-45 代森錳鋅 S-WP(美國陶氏華農公司生產),12.5%特譜唑可濕性粉劑(江蘇劍牌農藥化工有限公司生產),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北京金禾源綠色發展有限公司生產),40%的氧化樂果乳油(山東坤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產),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青島好利特生物農藥有限公司生產)。
1.2 試驗方法
2012-2013 年棗果生長期間,在歷年發病嚴重的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棗強鎮孟莊村(棗園1)、武邑縣龍店鄉黃口村(棗園 2)和武強縣武強鎮東廠村(棗園 3)3 個棗園進行試驗。試驗共設 6 個藥劑處理和 1 個對照(清水)。10 株樹為一個藥劑處理,各處理重復 3 次。對照 10 株樹為一個重復,3 個重復分別設在每個試驗棗園內各種藥劑處理的鄰近。各處理在 7 月 25 日棗果膨大開始前期進行第 1 次噴藥,施藥方法為手動,正反面葉面噴霧,每隔 10 d噴一次,連續噴藥 4~5 次。9 月中旬鮮棗采收前(距最后一次噴藥 7~10 d)進行棗園試驗的最后藥效調查。每株樹在東、南、西、北、中 5 個方位各隨機抽取 20 個棗果,統計病果數,計算病果率和防治效果。
病果率(%)=(病果總數/調查總果數)×100
防治效果(%)=[(對照病果率-處理病果率)/對照病果率]×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2012 年田間藥劑防治效果比較
表1 2012 年試驗結果
處理 | 棗園1 | 棗園2 | 棗園3 |
病果率/% | 防效/% | 病果率/% | 防效/% | 病果率/% | 防效/% |
新高脂膜300倍液 | 30.9 | 42.5 | 37 | 39.2 | 28.7 | 42.1 |
50%多菌靈S-WP800倍液 | 31 | 42.3 | 27.8 | 54.4 | 21.2 | 57.3 |
80%大生M-45代森錳鋅S-WP600倍液 | 37.4 | 30.4 | 35.9 | 41.1 | 35.6 | 28.2 |
50%多菌靈S-WP800倍液+新高脂膜300倍液 | 49.2 | 8.4 | 35.2 | 42.2 | 37.8 | 23.8 |
新高脂膜200倍液+72%農用鏈霉素140單位/mL+40%氧化樂果1000倍液 | 54.2 | -0.9 | 42.1 | 30.9 | 49.8 | -0.4 |
新高脂膜200倍液+12.5%特普唑WP3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 | 53.5 | 0.3 | 52 | 14.6 | 55.8 | -12.5 |
CK(清水) | 53.7 | —— | 60.9 | —— | 49.6 | —— |
由表 1 可知:在 2012 年田間試驗中,棗園 1 施用新高脂膜、50%多菌靈 S-WP 和 80%大生 M-45 代森錳鋅 S-WP 的病果率與對照差異顯著;在棗園 2 施用新高脂膜、50%多菌靈 S-WP 和 80%大生 M-45 代森錳鋅 S-WP、50%多菌靈 S-WP +新高脂膜、新高脂膜+72%的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氧化樂果的病果率與對照都有顯著性差異;在棗園 3 的 6 個藥劑處理和棗園 1 的效果一樣,只是新高脂膜、50%多菌靈S-WP和 80%大生M-45 代森錳鋅 S-WP 與對照有顯著性差異。但從 3 個棗園之間的對照數據來看,棗園之間的病果率沒有顯著性差異,所以,初步判斷,藥劑的試驗效果可能與當地小氣候環境有關,效果相對穩定的藥劑為新高脂膜、50%多菌靈 S-WP 和 80%大生 M-45 代森錳鋅 S-WP。
2.2 2013 年田間藥劑防治效果比較
表2 2013 年試驗結果
處理 | 棗園1 | 棗園2 | 棗園3 |
病果率/% | 防效/% | 病果率/% | 防效/% | 病果率/% | 防效/% |
新高脂膜200倍液 | 25.8 | 53.8 | 33.9 | 39.2 | 24.1 | 52.8 |
50%多菌靈S-WP800倍液 | 30.8 | 44.8 | 25.6 | 54.4 | 23.3 | 54.4 |
80%大生M-45代森錳鋅S-WP600倍液 | 43.7 | 21.7 | 34.6 | 41.1 | 32.1 | 37.2 |
50%多菌靈S-WP800倍液+新高脂膜200倍液 | 45.3 | 18.8 | 55.7 | 42.2 | 38.3 | 25 |
新高脂膜200倍液+72%農用鏈霉素140單位/mL+40%氧化樂果1000倍液 | 57.6 | -3.3 | 50.8 | 30.9 | 50.4 | 1.37 |
新高脂膜200倍液+12.5%特普唑WP3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 | 59.4 | -6.5 | 51.5 | 14.6 | 53.8 | -5.28 |
CK(清水) | 55.8 | —— | 57 | —— | 51.1 | —— |
由表 2 可知:在 2013 年田間試驗中,棗園 1 施用新高脂膜、50%多菌靈 S-WP 和 80%大生 M-45 代森錳鋅 S-WP 的病果率與對照差異顯著;在棗園 2 施用新高脂膜、50%多菌靈 S-WP 和 80%大生 M-45 代森錳鋅 S-WP、50%多菌靈S-WP +新高脂膜的病果率與對照都有顯著性差異;在棗園 3 的 6 個藥劑處理和在棗園 1 的效果一樣,只是新高脂膜、50%多菌靈 S-WP 和 80%大生 M-45 代森錳鋅 S-WP、50%多菌靈 S-WP +新高脂膜的病果率與對照有顯著性差異。
3 結論與討論
棗園兩年試驗結果表明,效果穩定的藥劑為新高脂膜、50%多菌靈 S-WP 和 80%大生 M-45 ,可以判斷這 3 種藥劑對棗縮果病有一定的防效。在衡水市不同的棗園單獨施用新高脂膜、50%多菌靈 S-WP 和 80%大生 M-45 中的 1 種藥劑或者綜合施用 3 種藥劑,平均每年的病果率可降低 20%左右,防效在 33%以上。棗縮果病的發生輕重與地勢、氣候條件等關系密切。由于化學農藥的缺點,尤其是對棗果等食物類植物病害進行防治時,應該在采取綜合防治措施的基礎上對抗病品種的選育及生物制劑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鄭曉蓮,齊 秋鎖,趙光耀,等.棗縮果病初侵染來源的初步 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95,18(4):59—63.
[2] 鄭曉蓮,齊秋鎖,趙光耀,等.棗縮果病病原子實體誘導和鑒定[J].植物保護,1996,22(6):6—8.
[3] 原貴生,劉惠娟,劉賢謙,等.七種藥劑對棗縮果病病原菌 細交鏈孢菌抑制作用[J].2007,26(6):28—30.
[4] 羅學平.棗縮果病防治試驗初報 [J].落葉果樹,2003(6): 51~52.
[5] 艾慶芝,付秀芝,王文清.特譜唑防治棗樹縮果病試驗初報 [J].落葉果樹,1998(3):25.
[6] 宋宏偉,宋小菊,劉俊磊,等.12種殺菌劑防治棗縮果病田間藥效試驗報告[J].河南林業科技,1999,19(3):9211.
[7] 劉惠娟,劉賢謙,劉隨存,等.7種藥劑對棗縮果病病原菌-聚生小穴殼菌的抑制作用[J].山西農業科學,2007,35(3):66-68.
[8] 徐祥彬,賴童飛,景云飛.山西壺瓶棗縮果病病原菌分離和鑒定[J].植物病理學報,2009,39(3):225—230.
[9] 劉惠娟,劉隨存,劉賢謙,等.棗縮果病與果實生理指標關系的研究[J].山西林業科技,2007(1):19~21,32.
[10] 屈建華.棗縮果病的克星-靚棗[J].果農園地,2009(1):48.
來源于:河北果樹 HEBEIFRUITS2014(3)